- 完结抗癌-第一时间的抉择完结至第42集
- 99%的癌症患者,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对癌症的无知、恐惧和盲目应对。得了癌症,第一时间要怎么想、怎么做?作者对癌症患者说:我们能活,你也能。他们将康复要诀系统地写在了这本书里。讲述患者张海鹰的抗癌经验,讲述那些活下来的癌友们的经验,讲述求医路上医生、专家的高见,讲述西方对癌症新的治疗思路,讲述患者将遇到的心理恐惧、生理改变,讲述那些离去的患者死前最后的哀叹,同时,我们还要告诉读者,康复的境界不仅是消灭了肿瘤,还要包括心情的愉快,体能的增强,并最终回归社会。
- 完结孔子完结至第42集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开创了易学。贵族出身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去世后,儿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儿子丁公申继立。宋丁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宋湣公继立。宋湣公去世后,他的弟弟宋炀公自立,太子弗父何由于得不到继立,于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鲋祀杀宋炀公,想把国位给了长兄弗父何,由于弗父何不接受王位,鲋祀于是自立为王,称为宋厉公,而弗父何则成为了宋国的正卿。弗父何死之后,儿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后,他的儿子世子胜继立,世子胜生下了正考父。正考父死后,儿子孔父嘉继立。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生下了祈父睾夷,之后祈父睾夷生下了孔防叔,孔防叔又生下了伯夏,伯夏又生下了叔梁纥,而叔梁纥正是孔子的父亲。圣人降世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但孟皮的脚有残疾,不能延续香火,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两长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愿嫁叔梁纥。颜征在时年十八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周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生而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山,故名丘。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八月二十七日(儒略历西元前551年,格里历西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在山东曲阜诞生。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依《史记孔子世家》说。人生经历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有点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68岁的孔子在这一年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驾鹤西去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野史记载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韦伯入,舞乎韦伯。夫诸子皆瞎!子识礼乐,俟君子。莫之能御也,曰:汝何由可止也?韦伯曰:汝行窗,吾由此可止也!子为之,韦伯触使坠之,子殁。
- 完结孔明初用兵完结至第42集
- 莽张飞瞇途知返,被刘备、关羽追回以后,立在将台脚下,心里有些惭愧.他对上面诸葛亮看看,但又不育上台叩头赔罪……正在这时,一名探兵匆匆下马进来.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探兵禀报,张飞也闪在一旁,让探兵上前.这名探兵,到将台脚下,单月退一跪,朝上面一声"报禀军师",刚想从头至尾把探来的綪况向孔明详细报告,正要开囗,突然诸葛亮对他用羽扇一点,说道:"与我住囗!"探兵好不容易吐出了一囗长气,停住了囗.因为按探兵来讲,有专门的规矩,不管打探来的綪况多么复杂,一定要一囗气从头至尾报完,中间非但不能报错,而且不可中断.所以,他吸足了一囗气刚准备开囗,力万料不到被孔明哗啦一声喊住.他因此呆顿顿地感到惊奇.张飞本来瞧不起孔明,所以处处地方看不入眼.现在从旁一看,"哈哈!"
- 完结康熙大帝(梁斌版)完结至第241集
- 康熙大帝(清圣祖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engzugosinhūwangd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早期经历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玄烨8岁丧父(存疑),10岁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智擒鳌拜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平定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康熙帝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叛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统一台湾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中风而死,台湾郑氏王朝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施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驱逐沙俄从明末开始,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俄军,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大破准噶尔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大清,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支持他进攻喀尔喀蒙古。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破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而死。至此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滋长了分裂割据的野心,沙皇俄国也积极支持其叛乱。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进行分裂叛乱活动。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进行围剿,才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势力赶出西藏。九子夺嫡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大阿哥胤褆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祀,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祀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祀严加提防。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祀勾结胤褆,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祀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十阿哥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祀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壬寅年】12月20日)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2013年8月29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上面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