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载精读中国历史连载至第450集
- 全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中国历史巅峰之作:千年兴衰,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上起秦皇,下迄民国,编织中国最完整的史话。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正史”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对稗史、逸闻等史料的使用极为谨慎,往往要“几经考证”。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历代大家,无不推荐《蔡东藩中华史》为读史必备入门书:毛泽东曾建议党的高级干部应该好好阅读本书,以了解中国历史。并把本书放入列给儿子毛岸英的书单里。二月河推荐的中国历史唯一入门读物,顾颉刚、裴效维、杨天石高度评价。
- 连载权力的三国连载至第313集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国七雄争霸,始皇归于一统。秦灭之后,楚汉相争,霸王乌江自刎,刘邦一统天下。后来王莽维新,光武中兴,天下复归于汉,传至献帝分为三国。汉享国运四百零七年,起起落落,终归还是土崩瓦解。说起这背后的原因,《三国演义》认为归根到底还是人出了问题。刘备的能力到底如何?曹操为什么要叫阿瞒?孙坚到底有多猛?何进是如何一步步作死的?汉灵帝为什么要废长立幼?董卓为什么敢收吕布当儿子?曹操为什么要杀吕伯奢?十八路诸侯为什么要讨伐董卓?……权力的争斗没有输赢,有的只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欢迎走进《权力的三国》,重温那段三国时的烽烟岁月,让您体会不一样的新奇感官。
- 连载三国不演义连载至第103集
- 三国魏晋时代,一个被中国人所传颂的传奇时代。在这个时代,英雄辈出,烽火迭起。从来没有这样的一个时代,让战争变得如此的华丽如此的好看,从来没有这样的一个时代让个人才能发挥到如此极致,也从来没有这样的一个时代让国外的历史爱好者都如此的熟知。三国似乎是一个永远不会衰老的和爱情一样的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三国演义》是中国人三国历史的启蒙教材,更是整个东亚地区三国爱好者手中所捧的圣经。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助力三国史学火爆的重要推手。那些英雄们的传奇故事,那些精彩绝伦的奇谋妙计,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都成为了三国迷们为之倾倒的重要原因。《三国演义》透过罗贯中手中的一支妙笔,为读者带去了众多形象鲜活的人物。在这之中既有奸险狡诈的曹操,又有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既有残暴凶恶的董卓又有温文尔雅的周瑜,所有的这些人物都是充满个性并且个性鲜明的。这样的高度恐怕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之中只有四大名著中的另外那三个名著才可以与之比肩。《三国演义》也无愧于中国人的三国情结启蒙教程。但三国演义无论写得多么的传奇,它终究是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怎样的接近史实,它依然也摆脱不了它那种自内向外所散发出来的文学意味。单单通过《三国演义》当中的描述并不能使我们更加接近事实,相反的,如果误信了小说当中的许多描述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到迷茫的境地。通常人们在形容《三国演义》的时候总会说它“三分虚七分实”,可是一旦当我们真正的读到了三国的正史记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远远不是这样,有时候甚至到了“七分虚三分实”的境地。但是即便《三国演义》再虚幻它终究还是需要有一个真正史实的底本作为支撑的。这个支撑便是西晋陈寿所主编的《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所以,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可谓是惜字如金。如果说孔子当初的著作是“微言大义”的话,那么陈寿可以算作是孔子这种写作方法的忠实继承者。这样保证了原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为自己的著作增加了说服力。但是这样的撰写方式虽然保证了真实,但是未免失去了详略的有机组合。因此,《三国志》在创造了史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之后也为三国史的研究造成了许多难题。因为历史根本不允许推测,是一门讲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十分材料说十分话,没有材料不说话的”一门相当严谨的社会科学学科,所以面对《三国志》当中寥寥无几的文字记载,许多的研究者都相当的头疼。好在有一个人为《三国志》进行了补充,让本已经陷入困境的三国史研究有了自己的新的资料,这个人就是裴松之。裴松之士族官僚家庭出身,他在东晋的时候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这是裴松之为三国史的发展所作出的最为重要的贡献,而这种贡献的程度可以和陈寿比肩。裴松之的注释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注释中大量的都是完整的故事与史料因此具有极高的可读性与参考价值,这与陈寿的《三国志》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很多材料成为了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的时候的原始素材。可以说陈寿为《三国演义》的形成搭了一个骨架,而裴松之为《三国演义》加上了肌肉,罗贯中所做的工作就是让这个人真正地形成了一个人形并且十分好看。综上就是整个三国史史料的裙带关系。而《后汉书》当中也对三国当中的一些人物有所记载,但终归不是大头,所以不在这里再进行赘述。本专辑力图通过对《三国志》的现代化解读,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三国的那段历史。所有的情节都来自于历史的真实,完整的叙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直至三国并立最后三家归晋的整个过程与故事,其间不乏穿插着《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相互比较,对于三国爱好者来说,这是又一部值得一听的历史作品,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轻松品三国的一部普及作品。听了之后你会发现,三国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玩意。
- 连载话说聊斋连载至第169集
- 《话说聊斋》——穿越奇幻与现实,解锁聊斋世界的奇妙密码!想象一下,你手握一本古旧的《聊斋志异》,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而《话说聊斋》正是那把能带你畅游奇幻与现实交织世界的钥匙。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对蒲松龄笔下那数百个光怪陆离故事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带你领略那些狐仙鬼怪背后的笑与泪、爱与恨。在《话说聊斋》里,你将遇到那些让人捧腹又引人深思的角色:比如,聪明伶俐、机智过人的小狐狸精,她们不仅貌美如花,更懂得如何用智慧挑战封建礼教,让那些自视甚高的书生们刮目相看;还有那些看似恐怖实则温情的鬼怪,他们或许因一段未了的情缘,或许因一份未报的恩情,而在这个世界徘徊,用他们的故事触动你的心弦。但别急,这不仅仅是一场奇幻的旅行。《话说聊斋》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老友,一边讲述着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故事,一边悄悄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的社会真相和人性的多面性。你会发现,原来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都是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辛辣讽刺,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洞察。